第(2/3)页 “还是回到开头,莲生投河,隔水看世界,隔着一重水幕,世界被扭曲变形,镀上了莲生的心理色彩。” “镜头是主观的,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主观的。这是方可以不久前,在塞壬电影节上提出惊世骇俗、但极有勇气的观点。” “这一理念目前已经引起了整个电影学界的激烈探讨,虽然批评不断,但很遗憾,目前对这一观点的接受度正在不可逆转地提高。” “而作为贯彻他思想的作品,《比丘》中就非常创造性地展示什么叫主观镜头。” “不只是那些常见的光影布景,就连整个画面,都可以完成作为主观展示。” “方可以坚定地将主角设定为失明者和弱视者,但就像无数民俗传说中不约而同地认定那样,失明者常常被认为拥有某种预见性。” “如何展现预见性的画面,方可以给予完全失明的明玉以世界支棱抽象的骨架。” “当然,由于失明,明玉看到的事物是通过他有限的感知触摸慢描摹出来外形,没有颜色,一片黑白,还自带扭曲。但省略了大部分干扰因素,他反而可以看到最清晰、直接的世界。” “比如大佛,从第一次通过月印的口中得知这项工程起,在明玉的视野中,那巍峨森然、正在搭起龙骨的大佛,便是一个支棱怪异、张牙舞爪的魔神。” “而到了楚玉身上,离群索居、超然物外的僧侣被驱赶进凡俗,她拥有了一部分视力,同样也意味着她沾染一部分世俗。” “但,她眼中的世界是模糊、柔和、充满梦幻的色块。这些色块让她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也帮她规避了许多痛苦煎熬的时刻,同时却也无可避免地,让她遭受他人的误解、世界的误伤。” * “既然都说到此处,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下一个议题。电影第三结构的创作意图。” “首先说方可以赋予明玉与楚玉以特殊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又怎么可能会希望他们主动将自己的特殊剥脱,重归凡俗?” “所以为什么我在第一部分说楚玉不可能想要月印的眼睛,她一时一刻都不曾想过。” “因为弱视并没有造成她真正的困扰呀,相反,她一直在欣然享受这双眼睛带来馈赠。” “他们受限于自己的视力缺陷,却也因此能隔着重重虚幻,看见世界真实的另一面。” “明玉的空想世界虽然赤|裸直接,却太过冰冷刻板,所以明玉对这个世界也充满冷酷的批判。” “而楚玉不需要这样,她的世界是彩色的,甚至因为模糊,所以别有妙趣。楚玉和明玉虽然是一个人,但是毕竟是不同的,楚玉是浸染在世俗中的脱俗者。” “所以,楚玉递给月印的既是考验,也是一张新世界的门票。” “当然,这里方可以用了唯美浪漫的手法,他让故事戛然而止,家破人亡的楚玉、忽然失明的月印,要如何在莲生的帮助下顺利生活,这他们不在乎。” “即使两个瞎子狼狈不堪,那反正也瞎了。我们浪漫批人就是这样的。” 说到此处,coco语调中带着几分调侃。 “电影故事背景应当和《菩萨行》一样,化用自南北朝时期。” “主角楚玉的人物原型,自然是光天化日养面首的山阴公主刘楚玉。” “其父亲、叔父在登基之前,也都曾经任南豫州刺史。电影中的豫州府衙,就是暗指南朝刘宋社稷权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