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汉武大帝,序由皇帝亲写。 也是一部正史,受众未必广,却是一部顶级的历史之作。 全文140万字,从文景之治开始,到汉武帝驾崩,时间跨度很长,分5册。 正史,受众不广,为了照顾读者。 特此推出两部大女主演义式。 太子妃亲自主持编纂,一本叫窦漪房,分两个版本,正版是正史,还有一版叫美人心计,纯野史爽文。 另一本叫卫子夫,同样的,有正史版,和野史版,后者叫凤求凰。 也有一本大男主爽文演义,叫霍去病。 皇帝出手,就不会让人失望。 本来,皇帝想将霍去病捧上神坛的,奈何霍去病过于爽文大男主,一路爆炸性砍杀,功绩太猛,死的太早。 大汉本身又太强大,和两宋不一样,两宋纯弱鸡啊,岳飞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蜀汉也够弱的。 岳飞靠实力起来的,祭祀关羽又特别早,有历史因素。 于谦是皇帝硬捧的。 所以,捧霍去病上神坛,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本以为,汉武大帝销量一般呢,结果皇帝的口碑摆在那里,首印2000万部,一天就被抢购而空。 口碑直接爆炸。 无论文学圈,还是市民圈,都在热议汉代历史人物,尤其霍去病一本书,点燃了男人们的激情。 根本没用皇帝捧,霍去病直接上了神坛。 本来霍去病就有庙,景泰朝祭祀频率也高,百姓自发的去祭祀。 皇帝干脆,加封霍去病为王,追封李靖为王,和关羽、岳飞、于谦,五帝合祀。 隋唐演义里面,李靖也是极为出彩的一位。 说起这两位,就得说李东阳,借着东风,推出一部只准备一部分的贞观长歌,本来想跟风起名叫贞观大帝的。 但汉朝没有庙号,武帝,专属于汉武帝。 而且,贞观大帝前代没有这个名字,所以改叫贞观长歌。 这本书从景泰五十五年开始编纂,但一直犹豫在正史和野史之间,于景泰五十六年才动笔。 贞观长歌是野史,正史叫大唐三部曲,贞观盛世。 预计,全文超过200万字,共七册,目前只校对出前两册,目前看是年更。 这本书区别于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笔墨更多放在隋末乱世上,贞观之治虽然有,但不是主要模块。 贞观盛世,以隋末乱世为起点,到唐太宗驾崩,对隋末乱世点到为止,更多描写玄武门之变之后的李世民,如何带领大唐走到顶峰的故事。 看似是正史,其实是大爽文。 李世民本身就是一部爽文大男主,完全是天降猛男,都不敢那么写的大男主。 衍生文很多,长孙无垢和文成公主。 主要目标是女性群体。 大明女读者超级多,女读者读正史,是从燕云台开始的,原来正史也这么有意思? 关键古代大女主是真的多。 现在女性思想又在不停开放,皇帝不断提倡男女平等,女子也逐渐获取社会权利。 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直线提升。 读者市场,也成就了女视角的爆火。 闺阁之中有很多模仿之作,精品也很多。 李东阳手头上正在编纂大唐军神李靖。 众所周知,皇帝十分推崇唐太宗,一度想将唐太宗捧上神坛,所以贞观盛世,篇幅非常长,细节特别多,就连李东阳,在闲暇时间,也要详细研读。 而和唐太宗关联的长孙皇后,那更是被孙太后、吴太后、故去的唐皇后、胡贵妃、林贵妃等等万分推崇的皇后。 民间读者不知道刘娥,但一定知道长孙皇后。 这本书早就在写了,比武瞾还早,但细节还在考察史料,详细比对,长孙皇后可就没有野史了,完全一本正史。 皇帝有借这几部大女主正史,在皇帝庙旁边,开一座陪殿,设皇后庙。 将历朝历代的贤后,列入殿中祭祀,而历朝历代的烈女孝女,全部列入殿中陪祀。 本来,皇帝想将芈八子、吕太后放在庙里,遭到群臣往死里反对。 后祀可祭,但这几位不行! 祭祀贤后,不是祭祀妖后,这些人芈八子二婚,武则天篡唐,吕太后、窦太后牝鸡司晨,这样的妖后,如何能祭祀? 只有长孙皇后和马皇后,是全无争议,必须入庙的。 甚至,刘娥、萧太后也决不许,刘娥临朝称制,萧太后养小三,这样的绝不行,祸乱宫闱之辈,哪有资格被祭祀? 倒是可以加上太宗皇帝的徐皇后。 皇帝翻个白眼,那是不是把张皇后也加上,本朝都进了三位了,也不差一个孙皇后了。 全员入庙得了呗? 此事也就暂时搁置下来。 所以,李东阳编纂的长孙皇后,可没有一点野史,完全是正史大女主。 作为唐太宗的白月光,情史显然没有武则天、杨玉环丰富。 盛唐的开放风气,于大明来说,未必是坏事。 景泰朝就鼓励寡妇再嫁,也不赐贞节牌坊了,甚至鼓励爱情自由,比盛唐还狠。 所以,在皇帝眼里,这算不得什么事,萧太后和韩德光的爱情故事,他觉得不错。 但民间反应很激烈,认为不该鼓励不贞洁的女人云云。 皇帝也没辙。 合封五王,共同祭祀,设立皇后殿,祭奠后妃。 民间意见是很大的。 霍去病、李靖都进去了,张良差哪了?卫青差哪了?郭子仪差哪了?徐达差哪了?名将那么多,凭什么就封他们呀? 提议一出,直接炸锅。 皇帝把人心考虑简单了,之前他觉得,关羽都能被祭祀,霍去病、李靖哪差了? 但祭祀关羽不是今天开始的,隋唐时期就开始了。 于谦是皇帝硬捧的,天下人给皇帝点面子,让于谦混进去,霍去病和李靖凭什么混进去? 他们能进,古往今来至少有十位名将能进。 名臣就差了? 天下人就愿意争论这些。 当时设庙祭祀先贤的时候,民间就吵得不可开交,这個不能进,那个不能入的。 这几年,皇帝每次发布纪念币、纪念邮票什么的,民间就会争吵一波,吵个没完没了。 皇帝也没辙。 但该说不说,皇帝敢将皇家事拿出来议论,绝对是独一档的,哪怕是前朝皇家事,正常也不允许民间说的。 皇帝不止自己说,还写,自己写,更允许天下人写。 但扭曲历史人物、抹黑祖宗的,一概不允许。 可以考证,但不能乱黑。 这是华夏历史之魂,不容抹黑。 景泰五十九年圣诞节。 这是大明过的第二个圣诞节,皇帝还出钱,搞盲盒抽奖,这次奖品是书籍,有刚发布的新书。 抽盲盒热闹起来,百姓愿意参与进来,也就有了节日气氛。 同时,公布大汉三部曲,光武大帝。 汉武大帝在夏天发表,民间反响极佳,只是很快就书荒了,这段时间,治书局没有新项目立项,只是连载老书。 很多书迷,是将老书翻过来掉过去地看。 终于等到了圣诞节。 光武大帝横空出世,直接屠榜。 这本书,却是双男主,王莽和刘秀,双男主,从两条线,论述两汉之交的政治战争。 又是正史,全文170万字,大部头5册。 写到刘秀大帝,就必须要提到阴丽华了。 宫廷同时发布两个版本,阴丽华和秀丽江山。 后者是野史版。 这种大女主爽文,绝对销量超过所有书,景泰五十九年,大明女子人数约在15亿。 女子社会地位提高后,都舍得花钱。 爱看书的,起码超过3亿,人手一本,销量会多么恐怖。 随着爆炸式发展,租书店已经应运而生了。 大街小巷,开满了租书店。 如果单纯为了看着玩,没必要买一本书回去收藏,一本书是很贵的,相对而言租书是非常划算的。 之前就有租书店,这个概念,还是皇帝推广的。 但是,租书店这些年不愠不火。 直到中枢带动爆火,租书店直接被踩破了门槛,好看的书籍多了,大家才愿意进租书店。 中枢自然插了一脚,开租书集团,在民间营业。 但很快就发现,不赚钱。 租书店是小本经营,赚的是个辛苦钱,你开个集团,养活那么多员工,再经手贪一点,还能剩下什么了? 反倒百姓自营的租书店,赚得盆满钵满。 这时,中枢才发现,皇帝根本就没下场。 在经商方面,还是皇帝有先见之明。 国企赔钱不是一次两次了。 这几年,国企亏损率不停增长,前几年,国企刚建还不停扩大经营规模,还大规模赚钱呢。 现在,投资越来越多,亏损越来越多。 钱去哪了? 刘大夏继封神演义之后,推出西游记,献礼圣诞节。 给吴承恩上一上强度,逼他写出更好的西游记来。 西游记,大纲是皇帝出的。 刘大夏主编,治书局上下几千人,都参与了这本书的创作。 全书取材于大唐西域记。 大明又征服了印度,唐僧的所有路线,如今都在大明境内,所以史料方面,开放皇家藏书馆,所有资料都能找到。 西游记,虽然是,却十分注重历史考究,每一处都是经过严格考究的,看似是神话,其实是历史。 一个猴,带火了西域、印度全线旅游。 没错,西游记的诞生,比封神榜更火,绘画也是最完美的一部。 同名剧,直接搬上戏剧舞台。 全方位联动发展,全球爆火。 影响力,超过了所有演义,火爆程度连皇帝都大跌眼眶,知道它好,但没想到火成这样。 他还以为,西游记爆火,需要时间积淀呢。 他本想助力一波,强令改编成戏剧,结果天下剧场早就自发改编了,反响特别好。 一部西游记,盖过了爆火的封神榜。 登顶所有帮当第一,强势屠榜。 其实封神榜也不差,再版改名为封神演义,接受群众意见,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后,已经非常完美了。 但西游记,明显更胜一筹。 封神榜太乱了,出场神魔人物上千位,写的再细,也不可能人人经典啊。 群像再好,也不如一个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