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混沌之夏(五)-《铁血帝国》


    第(1/3)页

    枪声震耳,五公尺外,一条摆满了各式枪械的长桌后,刘千桦一系黑色猎装配米色马裤,平时瀑布般披下的长发扎成了一股马尾,手上的金陵十年式****一下接一下地颤动,胸前的桌面上堆起了打空的十二发弹匣,身后则排满了制服笔挺、勋绶闪耀的军政大员。

    “发什么呆呢?”

    一公尺外,与女皇陛下同样打扮的叶镜莹拽了拽潘国臣的袖。

    潘国臣拉低帽檐,忧心忡忡道:“这样好吗?醒过来两天,晕倒的原因还没查出来,就到这种地方来视察,还带着这么多元老重臣,一旦有个意外……”

    “闭上你的乌鸦嘴。”

    潘国臣咬了咬牙,眼看着刘千桦放下****,托起一支金陵十二年式冲锋枪,打开折起的全钢枪托,左手攥紧前握把,右手拇指熟练地推下慢机柄,随着枪口喷吐起一串浅红的火舌,弹壳争先恐后地弹跳而出。

    眨眼间,枪身下方黑长直的钢制弹匣中,三十二发的九毫米口径乘十九倍径****弹一扫而空,枪膛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

    旁边的侍从正欲上前帮忙,被刘千桦张手阻止。

    只见她麻利地按下弹匣扣,抽出空弹匣甩掉,顺势抄起桌上的实弹匣,插入,扣紧,上膛,这一切也不过在眨眼之间。

    火舌成串喷吐,弹壳排队跳跃,半支烟的功夫,被蕾丝领结点缀的、紧绷而高耸的胸前,又堆起了一叠空弹匣。

    这堆空弹匣边上躺着另一支冲锋枪,外形与金陵十二年式稍有出入:弹匣前方没有前握把。慢机没有单发模式,枪托是固定的,做工也粗糙得多——事实上这支名为金陵十五年式的“型”冲锋枪正是十二年式的简化量产型,与专供精锐特战部队“高富帅”们使用的十二年式相比。简化后的十五年式适合设备简陋的中小型工厂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就有足够的数量配备到普通步兵部队的“吊丝”们手中。

    不过刘千桦显然完全忽略了十五年式的存在,眼看她放下了手中的十二年式,就要去取十五年式左边的一支长枪,身后的科技大臣何忍不住上前提醒道:“皇上,这枪的后坐力比刚那个大多了。小心您的肩膀……”

    “这是什么枪?”

    话音未落,枪已抵肩。

    何恭敬解释道:“承宪四年试制型半自动步枪,简称承四试步枪——试验的试,使用标准的七点九二毫米口径乘五十七倍径步机枪弹,配备十发装的可拆式弹匣,现主要装备装甲部队中的机动步兵单位,其他部队中的步骑兵单位仍以九七式手动步枪、骑枪为单兵基本装备。”

    “为什么不大量生产,全面换装?”

    “一是成本较高。一支承四试半自动步枪的造价大概是一支九七式手动步枪的两倍;二是维护复杂,文化程度较低的兵短时间内不易掌握;三是改换生产线代价太高,把原来九七式的生产线全面改换为承四试的。至少需要两三年,而改换过程中的停工势必造成前方步枪供应的短缺……”

    刘千桦点点头,拇指推动保险,食指扣下扳机,枪声响起,肩头果然被枪托重重一撞,却也没有何说得那么可怕,倒像是被亲朋好友开玩笑地打了一拳。

    紧接着连扣九下,与金陵十年式****相同,每扣一下扳机就打出一发弹。打空弹匣内全部十发弹后,刘千桦右手竖枪,左手按下弹匣扣,换弹匣的程序则与刚的金陵十二年式冲锋枪大同小异。

    “原来的不停工,建一批生产线不行吗?”

    说话间,刘千桦手中的承四试步枪已经换上了的实弹匣。迅即抵紧肩头又是一轮急速射。

    何以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近旁的同僚们,低下头耐心解释道:“生产各种军械所需的资源,每年年初都由战时经济委员会预先计划,定量配给。大规模建步枪生产线的话,就得从其他方面挪用资源,但陆军并不愿意为了获得多的式步枪而缩减其他军械的供应——比起式步枪,陆军希望增加式机枪和式掷弹筒的供应……”

    听完何的解释,刘千桦已经打光了整整五个弹匣,揉了揉又痛又麻的肩头,“啪啦”一声,有点赌气地把手中的步枪重重甩到了桌上,歪头瞥了一眼左边那挺撑着两脚架的气冷机枪。

    “式机枪……就是这个吧,怎么看起来这么像某时空的捷克式啊?”

    所谓捷克式,乃是某时空中国对捷克斯洛伐克Zb26式轻机枪的通称,该枪于那个时空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布尔诺国营兵工厂研制,口径七点九二毫米,发射七点九二毫米口径乘五十七倍径弹——与本时空帝国的标准步机枪弹完全相同,采用弹匣供弹,容弹量为二十发,弹匣位于机匣的上方,从下方抛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