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然而时间紧迫,短期内可投入一线的兵力兵器,以及为战役储备的作战物资,都十分有限,“突破”看来只能是奢望,何况大本营给方面军的主要任务,是牵制而非击溃当面之敌。 要想以有限的资源,牵制尽可能多的敌人,就只好设法虚张声势,让敌人感受到应有的压力。只不过,假的就是假的,随着攻击部队逐渐接近敌人的核心防御区,我军的真实状况迟早会露出马脚。若是当面之敌在我中亚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就将大股兵力调往奥伦堡方面,那么北方军不管夺取了几座城镇、歼灭了多少敌人,都只能算是失败。 天光大亮,朝阳在西西伯利亚大平原的地平线上破雾而起,王直预感得到,这一天,将会很漫长。 …… 奥伦堡以南80公里,铁路小镇索利-伊列茨克,华军中亚方面军前方司令部。 梁天河站在司令部的帐篷前,手里端着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加了双倍的奶和糖,目光一路向北,地平线下那看不到的乌拉尔河彼岸,上千门大炮不断**出的成百吨钢铁与炸药正无情地蹂躏着欧罗巴的土地。 是的,乌拉尔河,分隔亚欧两大洲的界河,跨过了这条河,梁天河的中亚方面军就算是打出了亚细亚,侵入了欧罗巴。 但这里,还仅仅是欧罗巴的边缘,边缘的边缘,距离欧罗巴的中心――德意志帝国,还很遥远,很遥远。 中亚方面军的任务,就是尽快让这个距离不再遥远,而这个任务的第一步,就是歼灭奥伦堡当面的俄军重兵集团。 中亚军这次的作战方案,可以形容为一击“右勾拳”,即左翼和中央佯攻、牵制,右翼突破并迂回包抄敌后,最后三路合击,将敌分割歼灭。 为实现这一作战企图,从奥伦堡上游的奥斯特罗夫诺耶,到下游的戈罗季谢,中亚军在一百二十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10个步兵师、10个骑兵旅、6个装甲旅和1个旅级装甲支队,总兵力近三十万人,配备旅属以上火炮1100门――其中150毫米以上重炮200门,可用的装甲战车和自行火炮超过600部,配属的第二航空集团可投入一线的飞机总数不少于250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