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大战略(四)-《铁血帝国》


    第(2/3)页

    近期东亚联盟在珍珠港、林加延湾、阿拉木图取得的一系列令人震撼的胜利,更加坚定了德军统帅部将军们的信心,或者说,增添了他们的恐惧。

    譬如“看来****的说法完全没错”、“我们将要与真正的魔鬼并肩战斗”、“我们与凶残狡诈的恶狼做了交易”之类的怪话一时间也传遍了统帅部上下。

    不过怪话归怪话,当前来看,也只有中国能将德国救出苦海。

    到一九一四年底,欧战双方力量总的对比是对协约国有利的。协约国拥有二百三十一个师(英国二十二个,法国八十三个,俄国一百零八个,塞尔维亚十二个,比利时六个);中欧强国集团为二百一十个师(德国一百一十八个,奥匈五十四个,土耳其三十八个)。

    事实上,在1914年战局中,德军作战部队已经损耗了其大部分基干士兵、士官和军官,到1915年战局开始时,号称欧洲最精锐的德国陆军早已不是开战前的那套骨架,基层作战部队新兵充斥,很多根本没摸过枪的年轻人只经过短短一两个月的强化训练就被推上了战场——据说对面协约国军队的情况还要糟,特别是协约国中人力和工业素质最低下的俄国,经常是两三个文盲兵共用一支步枪……

    然而,无庸置疑,拥有广大领土、殖民地的协约国集团在人力物力上远远胜过中欧强国集团,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后者没有任何好处。

    因此,德奥最高统帅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未曾放弃速决战的希望,竭力寻求赢得决定性胜利的途径。

    马恩河战役后接替小毛奇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法金汉曾也曾固执地认为,这场战争应当在西欧寻求决定性的解决途径,这方面的有利条件是:英国尚未充分展开兵力,法国也在1914年战局的历次交战中遭到严重削弱。

    反对的声音首先来自德军东线集团军群指挥部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这两人因围歼俄第2集团军的坦能堡大捷而声名大振,并得到了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韦格和以康拉德为首的奥匈统帅部的鼎力支持。他们要求首先摧毁俄国,结束东线的战争,这样必将迫使英、法让步,使它们同意缔结有利于德、奥的和约。

    他们的理由是:俄军由于1914年的巨大损失而遭到削弱,又缺乏武器弹药,不可能像西线完成了筑垒工事防御线的英法军队那样难以击败,且东线尚存在进行运动战的可能性,这里的战斗行动无需从突破坚固的阵地防御开始。此外,对俄国实施强有力的突击,将防止俄军可能对东普鲁士的入侵,能巩固哈布斯堡王朝的地位,对于争取摇摆不定的巴尔干国家成为德国极需要的新盟友,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最后,占领俄国较富庶的西部地区,如波兰、立陶瓦、乌克兰,对扩大德国的物质资源、满足德国工业对原料急剧增长的需求和居民对粮食的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法金汉虽然也认为在1915年迫使法俄其中之一退出战争是很有必要的,但对能够做到结束东线的战争以及即使迫使俄国退出战争,能够获得法国和英国方面的让步表示怀疑。他举出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的可悲教训,认为彻底战胜俄国是不可能的,甚至在其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还会断送对付英法所必不可少的兵力。

    东亚联盟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的决心令法金汉的态度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德国得救了!

    东亚联盟仅常备陆军就有58个步兵师(其中46个中国师)和20个骑兵旅(相当于德军的骑兵师),总共170万人,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完全动员后,作战部队可达到130个步兵师(其中106个中国师)、32个骑兵旅,总兵力超过360万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