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选角与《破晓》-《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第(3/3)页

    可能自己还停留在上世纪的老观念吧。

    ——那么本地娱乐圈与人民观念的脱节又是怎么回事呢?

    最终,木谷以撒的姐姐木谷亚莉作为正好毕业gap中的无业游民,在“在家备考”和“出去打零工”的二选一中,毅然肩负起去片场监督欧豆豆的重任。

    既然话赶话说到这里,方可以倒是也想起来:这部作品过审评级起步r18。所以到时候以撒能不能有缘看到自己出演的电影,还真得看他的运气了。

    *

    《葡萄》正式开机前,方可以等人还得在京参加《破晓》的首映式。

    作为自己嘴炮了这么多年后第一部担纲制作的电影,李渡鱼教授对《破晓》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甚至恨不得把所有熟悉的业内人士都拉过来镇镇场子,听一听专业意见。

    《破晓》在内部参审上评价极高,甚至有评委说出了“开一时(主旋律片)风气之先”的高评。

    太夸张了,夸张得让李渡鱼害怕。

    一部电影长久的制作过程,会磨平创作者对自己作品把握的准绳。

    李渡鱼之前就是这样,越临近上映心态越是爆炸,时刻处于“我整出来了一部好得夸张的主旋律!”和“不会是放卫星吧?”的两极分化中跷跷板。担心是不是一切都是自己的敝帚自珍,面对评审的赞美,甚至会疑心对方是不是当年也是这样夸那些烂片的。

    以至于这段时间以来,李渡鱼整个人都十分暴躁。天天在网络上大开杀戒、激扬文字,沈城的电影被他轮番批了一圈,仿佛有一种再不说就没机会了的紧迫感。

    好在刚刚放映时如雷鸣的笑声、放映结束后经久不绝的掌声,到底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算是知道啦,创作电影就像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孤独地航行,不知道下一步方向,不知道何时能抵达下一处港口,每天有无数的决策,一个剧组几百号人、几百张嘴等着听你发号施令,你一言而决,却也要承担几百个人的方向。”

    电影放映结束后,李渡鱼躲过又一轮记者采访,找到在角落里的方可以。

    未曾饮酒却有些微醺地叹息:“小方,你真是不容易啊。”

    方可以笑笑。

    很久不见的王院长在旁边冷嘲热讽:“现在知道我当年的不容易了?就你只出一张嘴会说。”

    “一码事归一码事,我知道你王大导演自然是不容易,可不容易也不是你拍成一坨的理由。”李渡鱼马上又铁骨铮铮地战斗起来,

    “说了多少次,骂空调不行不需要自己先会制冷,搞文艺批评也不需要先会拍电影。”

    “你!”王院长气极败坏,“你了不起,你清高,你有本事回回都拍出叫好又叫座的东西来!”

    李渡鱼眼前一亮:“所以,你觉得《破晓》能票房也不错?”

    王院长:“……”

    方可以觉得有段时间不见,李教授也是越活越年轻了。

    虽然半场开香槟有点不吉利,不过考虑到吃瘪的人是王院长,方可以心中又隐隐有几分幸灾乐祸。

    话分两头。

    虽然李渡鱼最近在网络上大杀特杀,不过碍于各种人情世故,今天沈城也应邀前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