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千秋》定档-《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第(2/3)页

    看起来平台方开出的价格对se也不是完全没得赚,但扣除各种时间成本,约等于小亏。

    而且,还要考虑到不管是孙晶还是方可以拍戏都不磨蹭。

    孙晶经年的老制片人,主打一个怎么凑合怎么来,能省的地方绝不多拖泥带水;

    方可以对画面镜头和表演呈现的要求比较高,动作相对慢点,但是会跟着作品调性来自我调整。左不会干出那种一部作品磨个三五年,磨到黄花菜凉了、投资公司破产了的事…各方面的成本把控还是很到位的。

    与此同时,《千秋》还有一大堆实力派演员加盟。戏剧演员普遍片酬偏低也就不谈了,但电影演员好多也都是友情价出演这部电视,权当为自己打开市场。

    所以这也就是他们俩拍。换个别的电影导演来拍《千秋》,平台给的这个价格血亏无误。

    可是平台方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他们有一套详尽的风险评估标准,是综合了各方分数加减,最后得出这个价格。

    平台方的对接人员还表示,如果《千秋》早两年送过来,那看在两位电影导演下凡的面子上,兴许价格还能给的更高些。只是这两年的电影咖,不管男女老少纷纷祛魅,就算方导是电影圈的天降紫微星,也未必就能在电视圈混得如鱼得水。

    平台也是要规避风险的嘛,大家互相理解。

    方可以:嗯嗯,理解。告辞。

    若非制作《千秋》,方可以等人还真不知道电视市场的制作情况居然如此险恶。

    剧本要全套备案通过后才能开拍;

    平台方事先只会表达一个意向;

    最终需要看到成片质量,并做过市场反馈评估,确认通过,最后才会购买;

    完了甚至打款还需要按周期发,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临时下播,还要找制作公司要赔偿。

    听起来似乎还都有几分道理。实际上,这都道理个鬼啊,纯纯霸王条款吧!

    这一整套的规矩层层叠叠下来,像他们这种非平台系直属的影视制作公司,需要自己负担整个项目从组建、签约、拍摄到制作完毕的所有投资成本和运作风险。万一突然剧组意个外,主役塌个房,再出个新政策发现不能播…整个项目组全体人员的投入、付出、时间精力,全都付诸东流。

    哪怕最后太太平平做完了,也可能面临没有平台方要,或者被风险评估压价。比如现在的《千秋》。

    问就是平台自有国情在。

    人类文明的两大伟大发明,公司制与封建王朝的共通特点:所有外来的怨气与攻讦,都化消于庞大且无形的规则,具体的人藏身于抽象概念身后。

    一切都有章可循,一切也无可奈何。

    无限被拉高的制作成本和风险,搭配影视项目动辄一年、两年、三年、甚至五年的回款周期。

    中小型制作公司会在某次不幸中跌重,资金链断裂,夭折倒闭;大型公司苟存;平台自制方鲸吞蚕食,成为利维坦。

    潮水退去,徒留一片狼藉。

    而沙滩上无家可归的人,狼狈地挤进剩余的大厂平台,卷入新一轮的狼性竞争。

    平台压公司,公司压有成功率的制作,制作主创就无限压宝爆款ip和知名演员,每个s+项目,都是一个制作名单花团锦簇的超级大拼盘。要安全地赚到钱,就得遵守这个游戏规则。

    但,遵守规则就一定有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