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拜访编剧-《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第(1/3)页

    在被当成胖达围观了好一阵,  又顺便收到一堆八卦咨询和圈内签名的委托订单后,方可以总算完成了今年份的亲缘任务。

    趁着还有时间,方可以搜索了一下李雪亭的相关信息。

    大体情况其实与大舅等人的第一手小道消息基本一致。

    甚至比起网络信息,  人脉消息里还多出一些人性化的细节,和一些分不清是不是亲戚朋友自己臆断的心理活动。

    怎么说呢,那部剧扑得确实有点冤,又没那么冤,很有点生不逢时的意思。

    这个项目最早立项的时候其实是十年前。

    前文有述(见第十一章  ),十几年前市面上有过一段时间的古风潮。

    那时文化小说领域流行重新解码历史事件、用现代视野剖析历史人物、勇于推翻旧的盖棺论定等等;影视行业自然也不会放过风口,相关的古典小说、民俗传说翻拍一时风行。

    在该领域,夏国凭借天朝上国不断代的独特优势,算是世界级单开赛道自领一军的存在。

    历史改编作品既能激发起民族自信,  又能唤起特殊感官波动,  于是文化局特批专项基金扶持,  立项、审批,都走绿色通道;演员参演、人员制作方面也容易刷奖项,属于是集体狂欢级别的盛宴。

    在政策加持、基因密码和文化复兴的三重buff下,期间批量性地诞生出一大把历史正剧、历史改编剧、戏说历史的作品,  有些直到现在,  还在视频网站的经典影视栏目页面高挂。

    李雪亭的这个项目立项背景就是这样,  但当他们立项的时候,这股风潮已接近盛极而衰。

    原本的鼓励政策,因为大量良莠不齐的作品流入市场而在缓慢减少支持力度。审批变得严格,转向基金也逐步收紧,制作投资都被下放给地方台和影视公司独立承办。

    但是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本身并不知道,  就像你不知道你的基金股票是买在山顶还是右侧。

    李雪亭等人当时觉得自己是顺应时代风口的猪,  他们看到了历史剧一味歌功颂德的缺憾,  看到了戏说剧过于轻浮野史的弊病,矢志要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开风气之先。

    电视剧最重要的当然是剧本,李雪亭苦心孤诣,拈断数根须,逐字细究,反复推敲。

    一推敲,就敲了三年。

    三年啊,黄花菜都凉了。

    三年过去,正好赶上经济腾飞,市面上已经是各种一夜暴富和及时行乐的超级玛丽苏杰克苏爽片。

    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洒洒水啦!

    当时流行的剧大概是:“霸道总裁对我强取豪夺,恳求我毕业后一定要跟公司签二十年长约。二十年?狗都不签!

    “我上班开兰博基尼,家里十套拆迁房,还有二十套在收租,每天苦恼用天九翅还是燕窝下饭,白兰地泡特级龙虾够不够味?”[1]

    这种剧情,才能让尊贵的观众们稍一驻足。

    在这种人人都相信自己未来充满希望,人人都超前消费的时候,李雪亭在干嘛呢?

    他在担忧这种糜烂的风气不可长久,在以古为鉴知兴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