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太子,朕问你,这笔财富传到你手上,你会如何处置?”朱祁钰问。 当然是存起来! 朱见淇的简朴,和唐皇后的教育息息相关,他的才能不如弟弟们,皇后就告诉他,其他东西学不来,简朴节约却是能学的。 正因为勤俭节约,他得到满朝文武的唯一称赞。 当时秉政的还是年富呢,年富就因为他足够简朴而表扬过他。 后来他就养成了这一习惯,勤劳和简朴,是朱见淇最大优点。 “太子,钱不是存出来的。” 朱祁钰道:“皇家没有对皇子专门的财政教育,你的师父们也不懂经济,教你的是经世之道、帝王心术,没有教你投资理财,所以你不懂。” “那朕今天就教教你,钱是怎么来的。” 说着,打开账本密室。 密室分上下两层,账本堆积如山,随便打开一本账本,上面都是经手人的签字。 这是内帑的账本,是明账。 “伱觉得朕的钱是怎么来的?”朱祁钰问。 “做生意赚的吧?”朱见淇对经济确实不太擅长。 “做生意,也叫投资。” “朕名下有十几家投资集团,主要用作对天下商业进行投资,投资实业,如果抢占先机,就能赚钱;如果抢不到先机,也能让资产保值。” “像刚才你们看到的黄金,就是朕投资所得。” “可不是你那些弟弟们送给朕的钱,而是朕自己赚的。” “第二种,就是理财。” “朕有这么多钱,也不能全都躺在账户里吧,银行利息又低,达不到理财的需要。” “朕的理财方式很简单,短期理财就是投资公司,持有股份;长期理财就是专利、版权。” “还有一种钱生钱的方式,证券,就能钱生钱,但朕不喜欢那种方式,所以不用。” 朱祁钰道:“只说投资吧,朕的投资方向,一个是电气革命的实业,第二就是创造性行业,比如专利、版权。” “爹,这么多钱都投资专利?”朱见淇也清楚,投资专利是长期投资,万一收不回来,可就血本无归了。 不是谁都有老皇帝点石成金的能力的。 即便如此,老皇帝起码有几万个专利,是无效专利,一分钱赚不到的。 比如说,他囤积着很多飞行专利,这东西也就达芬奇的画里出现过,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奈何老皇帝真的投资了一家飞行公司,结果投进去几十万,最后倒闭,打水漂了。 “投资专利有什么不好的?” 朱祁钰反问:“这么多钱你也用不着,投资未来,万一赚大钱呢?” “爹呀,谁能保证,每一个专利都赚钱呀?” “再说了,专利是更新换代的,不是咱们掌握初代专利,就能垄断的,只要在原专利基础上创造,就是一个新专利,这就造成了,以前的专利是无效专利。” “儿臣真心觉得,专利未必多赚钱。” 朱见淇能提出反对意见,朱祁钰反而欣慰。 太子就不该唯唯诺诺的。 “朕也只是個意见,钱在手上,不能只放着,要进行投资。” 朱祁钰道:“丘濬的经济论说的很通透,市场流通是需要活水的,这个活水就是投资。” “中枢投资应该占据全国投资的大头。” “而皇家,也不能低于中枢的投资额。” “太子、太孙。” “以后的皇帝不好干啊。” 这句话,让朱见淇和朱佑榶神情一震。 民智大开,百姓已经拥有了说话的权力,而且百姓正逐渐行使自己的权力。 他们不反对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但绝不会允许一个昏君坐在他们的头上。 君权神授,反而成了背锅侠,天下的坏事你皇帝都得扣脑袋上,只要有坏事,都往你头上扣。 所以,皇帝才说,要在民间进行大规模投资,皇家企业遍布民间各地,甚至掌握部分经济命脉。 百姓能彻底驱逐掉皇家的影响力吗? 皇帝之所以是皇帝,在于绝对兵权,和神化自己,并用儒家体制制定框架。 在新时代,就要制定新方法。 皇帝想到的办法,就是增加经济控制。 如果全国所有行业,都有皇家投资,哪怕出一个昏君,最多把昏君赶下台,还是要朱家人当皇帝的。 因为,任何人都脱离不了皇企,一旦皇企消失,大多数人活不下去。 “儿臣(孙儿)知晓。”朱见淇躬身道。 “其实也不是坏事,被监督,反而会出明君。” 朱祁钰淡淡道:“本朝的帝王教育是非常完善的,只要上一代皇帝不突然暴毙,让皇子顺利学完皇族教育,再确保皇权交接,那么就能保证新皇是圣明天子。” “最好能保证天子能在三十岁以后登基,心智成熟后才当皇帝,太早登基,对他没好处。” “所以,你们两个朕不担心。” “朕担心你的儿孙啊。” 朱祁钰看向朱佑榶。 朱佑榶已经有三个儿子了,皇位传承肯定没问题的。 “孙儿会写进祖训里。”朱佑榶虚心记住。 “只要天子圣明,掌握军政经三权,皇位就丢不了的。” 朱祁钰笑道:“看完了皇家的家底儿,你们有什么要说的?” “爷爷,孙儿会注重投资的,合理分配、优化资产。”朱佑榶可不像他爹是个守财奴。 朱见淇瞥了他一眼,总觉得这小子不靠谱。 朱祁钰点点头。 锁上账本室,走出密室。 重新锁上后,朱祁钰坐在御座上:“这是朕给后世儿孙攒的家底儿,你们要审之慎之。” “儿臣明白。” 传到太子手中,皇帝不担心。 倒是太孙,这家伙可是个不安分的。 “可知朕为何要扶持如此多的藩国吗?”朱祁钰问。 因为您心疼其他儿子呗。 “不希望皇家手足相残,是其中道理。” “但更多的是,大明做霸主国,居中调停世界战争,而非事事出面,什么事都要大明亲自下场。” “说明白点,就是挑拨魏国和商国的矛盾,让他们两国去战争。” “中亚战果分配不均,就让中亚诸多藩国都不满,魏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朕虽没站在公平这边,朕的儿子们只会骂朕老糊涂,可只要朕一死,他们就会像疯狗一样撕咬魏国。” “而大明,就能以霸主身份调停,想什么时候调停、如何调停,主动权就掌握在你们手里。” “人的野心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战争是必然结果,朕也挡不住。” “大明,要充当世界棋手,怎样操控世界,保证大明的霸主地位,才是大明皇帝最该做的一件事。” 朱祁钰叹息。 其实,他最开始的权力构架,是希望各国和平相处的。 都是明人,都是一家人。 可亲兄弟还能打翻天呢,何况陌生人? 即便明人替代了世界人,矛盾照样不少,战争还未爆发,有老皇帝健在的原因,也有没有准备好的原因。 朱祁钰也看得开。 既然要打,就要掌握在大明框架里面打。 他要建立,以大明为首的世界体系,整个世界都要按照大明的意志运转,构成一超称霸的世界格局。 近几年,他一直在培养战略全局型人才,比如王守仁。 甚至,他还会在太学中挑出一批精华人才,单独带出来特训,遴选出特殊优秀人才,吸引进入战略局。 战略局,隶属于军机处,负责架构世界局势。 阁部重臣,都在战略局里挂职,从太学中遴选的人才,负责提建议、查缺补漏,其实是秘书。 只有极为优秀的人才,才会被秘密吸入战略局当中,转正成为秘书。 战略局成立八年了,至今没有一名学员转正。 没有被转正的学员,则在领取一些奖励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习。 他们都签署了秘密协议,是不能透露在战略局中的机密的。 大明缺少战略家。 尤其那种对世界全局把控的顶级战略大师。 景泰前期,皇帝比较倚重于谦,但于谦的战略仅限于大明,中期则由年富、耿九畴等人共同拟定,效果不佳。 现在的战略大师,反而是皇帝自己,效果也那么回事。 本朝实在太稀缺战略大师了。 王守仁本就具有各方面的顶级天赋,再加上皇帝的全力培养,已经初具战略局的风采。 想建立大明体系,就需要有很多战略家。 老皇帝绝对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帝王。 截止到景泰六十三年,大明共有2446家大学,489家太学。 于景泰六十一年,皇帝改讲武堂为军事学院,共开九所军事学院,大明军事学院、北京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杭州军事学院、武汉军事学院、广州军事学院、成都军事学院、敦煌军事学院、汴京军事学院。 又开三家外交学院,分别是大明外交学院,重庆外交学院和上海外交学院。 于景泰六十二年,中枢决定,实行外派鸿胪寺制度,全世界各藩国,设大明鸿胪寺分寺,进行外交驻派。 这些年,朝廷虽然在培养外交人才,但进士对外交不感兴趣,即便景泰朝的进士是新式进士,但他们都不愿意从事外交官工作。 所以,中枢只能设学院,从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越过科举,直接入朝为官。 这就注定了学院招生是极为严格的,严进严出,毕业率也低的可怕。 学院是统一五年制。 毕业率仅有20%,也就是说五个同学中,只有一个能顺利毕业,进入学院,要经过高考和太考两次考试。 录取分高的吓人,能考进学院的,也绝对是天才中的天才。 像军事学院,分为武举科举上来的人才,军队中优秀军官提拔上来的人才,也有通过考试考进来的人。 外交学院,则是完全考试考进来的。 十二年义务教育,已经是完全推行下去了,去年皇帝还想把大学纳入义务教育里去,变成十六年义务教育,却被朝堂上下驳斥回来。 何为义务教育,就是让孩子明礼懂事罢了,若逼着孩子们上大学,朝廷能给分配工作吗?能保证不失业吗? 既然无法保证,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多读几年书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