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橡胶车轮的出现,改变了明人的出行方式。 单轱辘推车、三轮车、手推车,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其实,橡胶车轮在景泰二十八年的时候就出现了,橡胶加石油作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橡胶轮胎,先用于马车轮胎之上。 人力车的普及,笨重的马车在市井逐渐淘汰,出行则被黄包车代替,方便又舒服,关键是便宜。 而车夫穿着长袍不方便工作,就开始穿景泰装,满街黄包车夫穿着西装拉客。 皇帝虽想发动头发革命,朝野上下无一人支持,有民间老顽固骂皇帝大不孝。 但有些苦力成天累得不行,头发长难打理,又特别热,趁着头发运动的风潮,干脆剃光了,留个毛寸,虽然被骂得很惨,但这股风潮已经兴起,苦力最先剃头,跟着的就是走街串巷的生意人。 民间思潮爆炸,有很多特立独行的年轻人,率先把长发剃了,引领潮流。 所以,景泰三十年,走在京师街上,发现有人梳着毛寸,不用怀疑他是和尚,他也是明人。 剃头和不剃头之争,也在民间甚嚣尘上,皇帝倒是说出一句话来,孝与不孝,不看头发。 这话引起轩然大波,无数民间文人指责皇帝大不孝,还指出他对嫡母不孝等证据。 皇帝当然潜水了,一言不发了,不知是默认,还是懒得吵架,主要是朝中老臣把他拉住了,不让他下场。 有皇帝支持,短发越来越流行。 短发就要配纹身,不然显不出自己独特来。 一时间,短发配纹身,成为一段潮流。 皇帝赞成短发,但讨厌纹身,将其斥为野蛮人,朝廷官员、宫中侍卫、厂卫番子等等吃公家饭的,严禁纹身。 纹身,从两千年前就有了,勾践就是剪发纹身,是纹身界的扛把子,宋朝是纹身爆发期。 但本朝太祖,对纹身极为讨厌,有纹身者流放充军,这才没了纹身。 朱祁钰同样讨厌纹身。 随着民间思潮开放,女子可抛头露面,也引起很多腌臜事,近几年女子出轨率飙升,几乎每个县衙每天都能接到这种案子。 里面真真假假,有的是妇人看别的男人一眼,她家爷们就怀疑老婆出轨了。 有的是真出轨了。 人性嘛,只要放开管制,什么鸟没有啊。 景泰二十九年,中枢颁布政策,经官府查实女子出轨,可将此女吸入青楼从业,若男子诬告,则男子流放捕鱼儿海,夫妻和离,家产俱归女方。 这才减少了官府行政负担。 对这种事,朱祁钰不太爱管,皇帝管天管地,还管人家拉屎放屁了? 以前是家丑不可外扬,所以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内部消化了,报不到中枢来。 如今思潮开放,牛鬼蛇神都冒出来了。 人性就这样,谁头上没点颜色啊,凑合过着得了。 皇帝不管,民间出现了歌颂爱情的文章,以前的爱情是孔雀东南飞那种家长里短的,也有洛神赋那种暗恋含蓄的,现在的爱情,主打一个浪漫。 后人都说华夏人不懂浪漫,那是华夏人思绪内敛,书写爱情的诗词,历朝历代有多是,这就是中国式浪漫。 而歌颂爱情的文章,最火的是出自太子妃杨氏的手笔。 太子火出圈,靠的是太子妃。 杨氏的诗词火爆之后,在报纸上呼吁,给女子起名字,不要叫朱杨氏这样的,女子也该有自己的名字。 她还呼吁有学识的女子,联名写一本名字手册,让民间没学问的百姓,按照这本书来起名。 这件事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皇帝直接下旨,翰林院拟定十万个好听的男女名字,刊印成书,颁发全国,让全国人按照书里的名字起名。 不然民间都是张二、张三这样的序列排名,女子干脆没名字,大丫、二丫。 大明毕竟是天朝上国,上国百姓怎么能没名字呢? 不止要有名字,名字还要好听。 尤其士绅家族,不许再起两字名,毫无特色,要起充满大明特色的名字,并且,名字平平无奇的,一概不录用秀才,逼着民间进行改名风潮。 皇帝鼓励民间用三字名字,二十二年了! 作用是有,但不大。 这次干脆搞一次人名运动,从上到下,进行改名,新生儿要取大气好听的名字,不止要好听,更好有学问。 鉴于民间学问有限,中枢给你们起。 太子妃牵头闺阁女子,拟定一本女名录,也随之刊印。 民间不少文人愿意凑这热闹,也跟着刊印书籍。 白话运动和人名运动,在民间激烈碰撞,开始改变底层人民的思想。 白话文,能让读几年书的孩子,就能看懂报纸,让文章真的进入千家万户,进入十亿百姓的心里。 名字,是每个人第一张脸。 这个人名,是带着人一辈子的。 景泰三十年六月,中枢又加一把火,颁布万家姓,收录大明仍在使用的姓氏,13000个,而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姓氏,高达两万。 大明重新编纂使用过的姓氏,以及归化的各族的新姓氏,颁布天下。 让民间百姓知道,大明的姓氏多么多,历史源远流长。 随之,中枢有颁布万家名,大明第一本姓名工具书,全篇收录5万个男名,5万个女名。 紧接着,民间陆续随印了十几本,都是民间文人自发刊印的。 经过统计,人名估计有50万个。 翰林院预计在景泰三年后,再推出重修本,将现存的起名书籍整理编纂,成为大明最全起名工具书,预计编入200万个人名。 中枢刊印的书籍,是存放进入图书馆的,允许任何人借阅、抄录,定期还回来即可。 景泰十一年,大明还办了大明书店,全国办了六万多家大明书店。 直到景泰二十九年,才第一年实现收支平衡,今年皇帝就打算卖掉,摊子铺开了,他也不打算继续往里面砸钱了。 大明书店其实并不赔钱,大城市好地段的还赚钱,但国企嘛,员工多积极性少,只开会不办事,都是通病。 这些年,皇帝不停稀释自己的股份,直到景泰三十年,皇帝彻底甩锅出去。 书店生意,皇帝是不打算碰了。 费力不讨好,还不赚钱。 前几年想脱手都没人要。 现在可是纸媒的黄金时代,民间图书巨头几百个,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皇帝的大明书店,赔得底裤都没了。 去年皇帝还诏图书巨头入宫询问生意经,把那几个货吓尿裤子了,最后被逼着高位接盘。 皇帝甩手退场。 干了二十年,不赚不赔,真他娘的气人。 他把书店管理者给剥皮了,这口气才算勉强咽进去。 倒是董赐来求情,说书店本就利润不高,您又为了就业,吸纳过多剩余劳动力,他们本就出工不出力,您还继续吸纳劳动力进来,自然就更不赚钱了。 再说了,书店要小而精,开的越多漏洞越大,越开不下去。 皇帝的摊子铺得太大了,赔本在所难免,和高层管理者关系真不大。 这就是皇帝经商的局限性。 最可笑的是,大明书店刚换了老板,立刻扭亏为盈,皇帝铺的摊子结结实实,连房产都是自家的,只要换一波管理者就能立刻盈利。 朱祁钰也得认栽。 经此之后,他也在思考,什么是商人? 商人就是赚一笔就提桶跑路,他们不管业界生态,进场就开始薅羊毛,薅完就撤,给行业剩下一地鸡毛。 皇帝经营书店,是想经营几百年,是想给百姓提供便捷的。 这和商人初心就相悖。 想经商,就别要良心,别管什么百姓喜乐,他们都是韭菜,你好好割就行了,谁管韭菜想什么? 所以,书店在皇帝手里不赚钱,在商人手里就特赚钱。 立即,皇帝下旨。 出台经商法规,摒弃任何钻空子的可能性,对于薅羊毛、投机取巧的商人,一概诛杀。 商人用经商手段嘲笑皇帝,皇帝就用政治手段,一竿子打死。 至于什么叫投机取巧? 皇帝没给下具体文件,反正财部查的时候,认为你投机取巧,那伱就投机取巧。 颁布执照年限,严格要求商人合法合规经营,严格按照年限经营,对于赚巧钱、拉投资后套现离场等不义行为,严格打击。 说白了一句话,把一个人捆绑在一个行业里。 皇帝不许你动,你动了就犯罪,就该杀。 并颁布史上最严格的离岸法,在国内有产业、有家小的人,一概不许离境,一旦资产离境,立刻诛族。 民间商贾一片哭嚎。 这二十年来,经商环境极度宽容,皇帝支持商贾,商贾赚的盆满钵满。 忽然之间,皇帝下达最严禁令。 稍加了解才知道,是那几个图书巨头惹恼了皇帝,大明书店在皇帝手里一直亏损,换主之后就盈利了。 皇帝大怒,才颁布了法案。 民间的巨头商人此刻杀了他们的心思都有了,你们沙比啊,没事招惹皇帝干什么啊? 收购了大明书店,你们蔫吧赚钱得了,等几年再盈利不行啊?不能让皇帝心情好点? 非得把大环境给毁了才甘心啊? 你们不想活,别带着几百万商人一起死啊! 这几年,确实有人转移资产,逃离大明。 大明打通世界之后,他们知道海外还有富庶国家,赚一大笔后就提桶跑路,去欧洲享福去。 但随着离岸法实行后,谁也逃不走了。 别以为你逃了,皇帝就没招了,那是皇帝不愿意理你。 如果皇帝想整你,就会给列国下圣旨,让列国把这人送回来,你看看有没有国家敢不送的! 你敢不送,皇帝就敢打劫你们国家的商船,逼着你们送。 现在,随着朱见深拿下开罗之后,大明又打通了去欧罗巴的道路,逼急了皇帝,皇帝直接派大军去欧洲找! 换做别的皇帝估计不会做,岁数大的商人太了解景泰帝了,他屠几次商人了?哪个商人敢放个屁? 景泰帝什么都干得出来,逼急了他,他能把全国商人灭了!再次禁商! 法令颁布之后,图书巨头跪在宫外,跪了三天三夜,跪死了一个。 最后也没得到皇帝诏见,还每人挨了一百鞭子,赶出宫去。 紧接着,就传来这些商人自杀的消息。 他们那点小钱,皇帝看不上。 旋即,爆出来特大消息,整个皇家商行停工停产,接受审查。锦衣卫、东厂联合执法,五法司进行监督执法,肃清皇家商行。 皇帝认为,皇家商行的人不可靠,执掌皇家商行二十年的贺知恩被罢黜,所有高层都被清查。 景泰三十年夏天,过得却凉凉快快的。 保持和善的中枢,忽然露出了爪牙,中枢大肆搜捕,民间开始大肆抓人。 一只只硕鼠被抓出来,抄家灭族。 皇子们被吓到了。 他们一直以为父皇人畜无害,治理国家靠的是宽仁,所以君臣相怡,大明蒸蒸日上。 现在才知道,根本就不是。 皇帝残暴本性暴露。 皇帝根本就不在乎商人死活,说得难听点,明天皇帝宣布禁商,把所有商人诛杀,看看会不会动摇皇帝的位子? 等他杀完,他再鼓励经商,民间又是一大片韭菜。 谁敢挑战皇帝的权威,只有死路一条! 皇帝这些年不杀人,不代表他不会杀人,只是他懒得杀而已。 “皇儿,你莫要小瞧你父皇。” 胡妃身体不太好,这些年汤药不断,她看着长子,眉目伤悲:“也就这些年,年纪大了,才嘻嘻哈哈没个正形。” “当年你曾外祖父在的时候,尚且不敢和皇帝说笑。” “可知为何?” 胡妃咳嗽几声,朱见漭帮她抚平后背,胡妃摆摆手:“这皇位,是陛下一刀一枪杀出来的。” “他虽不是开国之君,但威势不下于任何开国之君。” “因为他杀的人,不比开国之君少!” 朱见漭瞪大了眼睛。 他记事的时候,就几乎没看见过他爹杀人,他一直认为,皇帝就是这样的,像个老小孩。 “皇儿啊,你太小瞧你父皇了。” “你父皇亲手杀的人,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胡妃话没说完,又咳嗽起来。 朱见漭一边帮她拍后背,一边问:“父皇还亲手杀过人?” “哼,他亲手掏人的心肺,杀人比刽子手还利落,当时的朝野上下,谁不畏惧如虎?” 胡妃冷冰冰道:“大明从土木堡之变后,就进入了低谷。” “当时财政岁入六百万,遍地是窟窿,入不敷出!” “是陛下,带着大明开创今天盛世的。” “你猜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 “杀人!” “不止杀朝臣,天下商贾,他杀了多少?没钱就找商贾筹措,然后找士绅借,谁敢不给他钱?” “哼,给了他钱都未必能保住命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