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三线开战?” 朱祁钰斟酌:“奴儿干都司已经被大明重新掌控,兀良哈孤冢枯骨,但想拿下,起码需要五万骑兵,一到两年时间。” “西边的东察合台汗国更厉害,朕预计派遣二十万大军,三年内拿下就是万幸了,怕是需要三十万,五年时间。” “交趾,朕确实想过,稳定五年后,彻底消化掉,再西进,徐徐吞并。” “问题是,江南必须移走一千五百万人,交趾又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只能西扩。” “去年朕和老太傅商量的是,用三年时间,移走五百万人即可。” “但金忠清查人口,发现江南丁口在三千万以上,比朕预想的还要多。” “小小的江南,盘踞三千万人,叶卿,你不觉得恐惧吗?” 叶盛点点头:“江南隐户实在太多了,户部的人反复估算,预计在3200万人上下。” “而且,江南负责整个北方的漕运,倘若江南闹灾,天下就会动荡。” “大明的粮食,养不起这么多张嘴呀。” “陛下之意,还是以移民交趾为主?” 这是预料之外的事情。 必须移民。 否则江南就是个火药桶,一旦江南乱了,漕运就保不住,京师也会乱。 以前的皇帝为什么清查江南? 就是不敢查啊,查出这么多张嘴,朝廷不得管啊,还不如当做不知道,让他们给地主家当奴隶去,最后路死荒野算了。 “征伐兀良哈,准备了三年多了,早就准备完全,就等着北征,再生变故,臣担心兀良哈会先南下。” 叶盛担心兀良哈南下攻打热河,让大明苦心建造,化为泡影。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兀良哈必须要打,就算不能一战荡清,也要把兀良哈打散。” “让他们变成各部落,自己去撕咬。” 朱祁钰颔首:“西面也是,陈友案爆发,到手的吐鲁番丢了,哈密面临很大的压力。” “不把满速儿打服,甘肃是不能安心搞建设了。” “可两线开战,都需要骑兵,大明哪来那么多骑兵去呀?朕估计最少需要二十万骑兵,十万火枪兵,大明内部可就空虚了呀。” “热河、宁夏要不要守?” “起码还需要三十万大军,这就六十万大军了。” “如此一来,怕是南军也得抽调去协防。” “交趾呢,朕刚才算的,五十万大军,朕还担心不够呢。” “三线开战,动用八十万大军,这是取死之道啊。” 朱祁钰充满担忧:“就算朕有足够的钱粮,也不敢这么打,万一哪一方陷入战争泥潭,大明就危险了。” 叶盛对皇帝的冷静十分开心:“陛下,您还没算朝鲜、交趾的驻军呢,明年还要彻底荡清贵州呢,恐怕要征召百万大军的呀,那得需要多少辅兵?多少民夫?” “是呀,还有贵州,幸好没挑起云南战争。” 朱祁钰苦笑:“一百万大军的征战,起码需要三百万辅兵,后勤农夫就得有上千万人!” “朕的内帑,支撑不了上千万人的战争啊。” “三线开战绝对不行!” “叶卿,你有何妙策?” 叶盛陷入思索:“陛下,兀良哈是一定要打的。” “东察合台汗国,可以再等一等,大不了守两年,或者派人去和他们贸易,主动交好。” “做点奴隶贸易,把人往大明运,修黄河去。” “交趾最好别打……陛下,臣有个想法。” “广西军解甲归田后,能否再战?” 朱祁钰皱眉:“什么意思?再征召广西军?” “陛下,臣不是征召广西军,而是将原广西军移去老、柬、暹三国,给他们发武器,让他们为汉人抢占地盘,到时候中枢把土地赎买回来便是。” 叶盛的意思是,让这些退伍军人自发征战,然后中枢赎买土地。 总比大军去打,便宜得多。 等个三年后,大明也宽裕了,就可派大军从交趾西征。 朱祁钰背负双手,来回踱步:“解甲归田的广西军都很有钱呀,个个富得流油,未必愿意重操旧业。” “陛下,浮财而已,花掉也就花掉了。”叶盛坏笑。 把广西军的浮财骗来。 让他们继续开拓西边? “陛下,其实可允许移民雇佣退役军人,把这些江南人移去老柬暹三国,让国民自己开拓去。” 朱祁钰缓缓摇头:“叶卿,你想过没有,这些江南人愿意去他国吗?” “交趾毕竟是大明的,老柬暹毕竟是外国。” 叶盛冷笑:“想不想,由不得他们。” “万一叛了呢?” 朱祁钰摊手道:“叛了的话,还得派大军去打,这样一来,一千多万国民岂不没了?” “唉,终究还要派大军攻打的,何必多花一笔钱呢?” “而且,广西军解甲归田了,他们日子过得不错,心中感激大明,若朝廷骗他们,岂不让人离心离德?” “主要是地都分了,他们成了交趾人,再收回来,让他们去打仗?” “那不是逼他们造反吗?” 朱祁钰否决了这个意见:“一劳永逸,先占柬埔寨和老挝。” “朕给龚永吉下旨,让他派人去倭国买些壮丁,建成倭军,送去交趾。” 朱祁钰还是决定打。 “陛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交趾尚且是三国供应着粮食,一旦交恶,三国不给大明供给粮食,该怎么办呢?” 叶盛苦笑:“按照朱英的奏疏,明年年中,交趾才能彻底自给自足,这是建立在现有交趾人口的基础上。” “这一口气移过去一千五百人啊,三国粮食再多,也养不起这么多人啊!” “一旦开战,我军无粮可用呀。” “请您三思。” 朱祁钰一拍脑门,自己也是蠢,交趾过得舒服,那是因为三国供应粮草、奴隶,才过得舒服。 一旦开战,三国必然不给粮食了,明军吃什么啊?大明百姓吃什么啊! “广西能否支应些粮食?” 叶盛摇摇头:“今年广西大面积种植玉米,玉米虽丰收,但要留足够的种子呀,稻米广西自己都不够吃,如何支应交趾呀?” 朱祁钰一摊手:“内地也没粮食啊,明年的粮食分配,户部都计算好了的。” “荒地上种植着新作物,这些都是种子呀,明年还得用呢。” “还得留一笔备用粮,万一明年年景不好呢,遭了灾得赈灾用啊。” 储存的粮食不能动。 大明境内的粮食最好别动。 “是呀陛下。”叶盛苦笑。 这是个死结。 去年移民痛快,那是因为三国供应粮食,大明没有后顾之忧。 “伱写封奏疏,送去内阁,让百官商议出个决策来。” “那移民……” “照常移,毕竟速度慢,慢慢移着。”朱祁钰道。 江南士绅,要被移民的,都被发一张移民证,证上有编号,按照编号走,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走。 发完证官府是不管的,你可以跑,但江南的户籍被销了,只能去当黑户,当流民。 皇帝抄家,也不是全都抄了。 除了有大罪的外,其他人缴纳认罪银,这期间表现良好的,还会被赐一些银币。 铺面、地产,则是该卖掉卖掉,皇帝还特意下了圣旨,按照市场价出售,不许压低铺价,若卖不出去,则由皇家商行收购。 这是变相赐钱,而铺面被皇帝收来,赐给有功之臣。 人口之所以爆发,主要是各大家族的隐户太多了,释放出两千多万人口! 比朱祁钰预估的,多出来七百万人! 而这些人,也都移走。 去交趾分地分铺面当纳税人去。 这些人有逃的,但在控制范围内。 反而江南士绅,逃跑的很少,都在家等着被移民呢。 为了平复江南的人心惶惶,朱祁钰下旨分家,强令各家析产,让他们狗咬狗去。 但只能稳定一时,所以要快,把人移走,人心才能安稳。 还得让他们知道交趾好,确定皇帝没骗他们。 和叶盛聊了很久。 胡濙风尘仆仆进来:“陛下,戴士诚回来了!” “如何?”朱祁钰眼神急切。 “成了,招降成了!”胡濙脸上露出笑容,这黑锅虽然背了,但背的算高兴。 “真成了?” 朱祁钰振奋,来回走:“这些东南沿海彻底荡清!一劳永逸了!” “项忠呢?” “正在收编,梁珤已经去宝州府了,把这些人移去宝州府。”胡濙回禀。 “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叶盛也振奋。 真要打下去的话,鬼知道几年能打完。 大明是穿鞋的,真怕光脚的。 胡濙把招降过程说了一遍,有愿意入朝当官的,有想过安稳日子的,也有想称王称霸的。 结果想称王称霸的被灭了。 招降共64万人,拥有近九万条小船,大船不多。 项忠预计将7万精壮招入军中,也许还会扩招一些。 再加上被大明俘虏的30万倭寇,从中挑出17万精壮,合计24万,分别隶属于渤海水师和上海水师。 加上国内训练的水师,已经高达七十多万人了。 “从那些佃户里,挑出三十万人,移去宝州府和澎湖。” 朱祁钰沉吟:“老太傅,谁可执掌福建水师?” 胡濙刚要请罪,结果皇帝却问他这个。 “老臣还真有一个人选,此人是琼州府人,正统十三年进士,刑宥。” 朱祁钰道:“朕有印象,此人官声不错,还善使奇谋,是个允文允武的。” “只是他资历未必够吧?” “让一个年纪轻轻的人执掌福建水师,朕怕朝中会有不满的声音啊。” 的确,刑宥有能力,缺的是资历。 “陛下,二俞心思都不在朝中,不如请其中一人,去表面上执掌福建水师,让刑宥为辅便是。” 朱祁钰瞟了他一眼,他拐着弯帮二俞说情呢。 “俞山年纪大了,让俞纲去吧,毕竟出自朕的王府。”朱祁钰嘴角讥讽。 “传旨,调俞纲为福建水师总兵,刑宥为副总兵。” 挑文官去执掌水师,因为武将放出去,朱祁钰不放心啊。 “先给俞纲一万人,以此为基,征召海边渔民为军,扩充七万人。” 福建水师,主要是管宝州府和吕宋岛。 “宝州府得派个能臣去管,毕竟孤悬海外,难以时时和内地沟通交流。” 朱祁钰沉吟:“提拔高明做宝州府知府,加个代字,他毕竟资历不够。” 叶盛微微点头,皇帝越来越按照框架做事了。 高明是个有本事的,他去管宝州府,十年后宝州府必成一块福地。 “其余人选,由阁部调派。” 皇帝话音方落,胡濙却跪伏在地:“启禀陛下,老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老太傅和朕唱了唱双簧,朕开心还来不及呢?哪来的罪呀?” 朱祁钰帮他遮掩,恍然道:“您说的是胡长恭吧?” “武进胡家,确实混蛋。” “仗着您的权势,在地方胡作非为。” 朱祁钰返回御座之上:“传旨,将武进胡氏诸人摘除本籍,有功名的革除功名,有官身的革除官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