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奉天殿陷入僵持。 群臣反对皇帝与各族土人联姻,恐怕也会反对和漠北鞑靼联姻。 这就是大明的气节。 “诸卿,朕想为边疆地方做点事啊!”朱祁钰叹了口气。 于谦跪在地上,高声道:“陛下英明神武,克己奉公,已是明君楷模。” “地方汉化土人纵然难,但我大明众正盈朝,能臣贤吏如过江之鲫。” “若用联姻方式侮辱主君,主辱臣死,吾等臣子无颜站在奉天殿上!” 于谦掷地有声。 坚决反对皇帝纡尊降贵,联姻土人女子。 “何况,陛下若施恩于土人。” “联姻的家族,是否会仗着自己皇亲国戚,在当地做大,成为土司?” “届时,虽然汉化了,却是国中国。” “地方官吏为了讨好皇亲国戚,必然层层欺瞒,等我朝国力衰弱时,必然又是一个百越、安南、朝鲜之徒!” “是以,臣坚决反对施恩于土人!” 于谦侃侃而谈:“土人和漠北诸族一样,畏威而不怀德。” “但土人实力偏弱,兵势不强,又无强势统治者。” “靠的是名山大川,靠的是地势险峻而已。” “但自西晋衣冠南渡开始,我汉人便开拓南方,不断化土为汉,压缩土人的生存空间。” “但细究其因,乃中原沦丧,汉人不得不在中原之外重建家园,是以开发南方。” “如今我大明中原钟灵毓秀,欣欣向荣,民间安乐,自然朝野懈怠,所以不愿意扩大生存区域。” “微臣建议,朝堂当做思想引导。” “不宜强迁百姓过去,当以利趋之,告诉百姓,边疆有发财的机会,令其自愿移民过去。” “再鼓励地方,开展商业,耕恳田土,润物细无声中,汉化土人。” 听着于谦娓娓道来。 朱祁钰点点头,说白了就是炒概念,在云南炒翡翠,在广西炒旅游,都是一样的道理。 人心趋利,有好处,自然会有人趋之若鹜。 于谦话锋一转:“陛下强征天下士绅填充边疆。” “您想过没有,您在扩大士绅的触角。” “本来国朝士绅已经尾大不掉,那些士绅家族的士子,对朝政指指点点,对朝野上下不满。” “陛下以强硬手段强迁士绅,导致天下哀鸿一片。” “殊不知,其士绅家族指不定多开心呢,您迁居庶脉去边地,他们有钱有粮有关系,自然会成为边地大族。” “身处边地,岂能不培养家丁武装?” “有钱、有士、有武,假以时日,岂不唐朝藩镇再现?” 嘶! 朝堂上下倒吸冷气。 于谦刚做了勋臣,转头就给士绅阶层致命一击。 朱祁钰眼睛一亮,这就是于谦! 虽然他被强制填充进入武勋,那么他就站在武勋立场上说话。 从文勋到武勋,没人比他更知道士绅的可怕。 他今天敢说,是报答皇帝的不杀之恩。 皇帝不但没杀他,还给他无与伦比的恩宠,告诉天下人,朕有宽广胸怀。 于谦今日这番话传出去,民间那些吹捧于谦的文人,一定会大跌眼眶,估计想转头就骂于谦。 “诸卿怎么看?”朱祁钰看向群臣。 叶盛立刻道:“陛下纵然强征士绅方式过激,但却能迅速填充边疆人口,尤其是辽宁那等苦寒之地。” “若移民普通百姓过去,先不说所耗甚巨,只说百姓不认字,有胡化的风险。” “士绅有钱有粮,强征移民,中枢不必负担移民费用,只要分地即可。” “所以移民士绅,是最优解。” 叶盛话锋一转:“但邢国公之言,也不是危言耸听。” “微臣以为,当顺势导引,削天下士绅武装,严禁私役,并将士绅家私役强征入京,充入京营。” “这样一来,士绅再做大,也只是癣疥之疾,成不了边疆大患。” 又来个狠的! 士绅家族不是想培养家丁嘛。 一经发现,就把家丁充入京营,去当军户,不问事由。 叶盛说的是天下士绅。 这番话传出去,叶盛怕是要自绝于士绅阶层了。 “陛下,士绅能在地方做大,归根结底是垄断!” 王竑叩拜道:“士人垄断知识,只有士人家族的子嗣,才能高中进士。” “只要陛下降价书籍,再推广陛下发明的简笔画,将开蒙书籍编成话本,发展戏曲、、简笔画,再将纸墨笔砚的价格降下来,知识垄断自然会被打破。” “其次,是土地。” “士绅家族掌握的着地方土地。” “如老臣之家,名下田亩几千倾,谈不上多。但若细查,哼,老臣之家的土地,覆盖整个江夏!” “这些土地,都是挂靠的,甚至老臣都不知道,究竟是我王家的土地,还是当地小士绅家族的挂靠我家的。” “老臣都不知道,哼,您说吧。” 王竑杀疯了! 直接自爆! “其三,乃关系!” “当初老臣在奉天殿,怒而击杀马顺,从而名满天下。” “请陛下去想,老臣是如何扬名的?” “靠的就是关系!” “哪怕老臣不想借此扬名,但有些人也会推动着老臣,被迫扬名。” “您也知道,自从老臣击杀马顺之后,便得不到君王宠幸,老臣在都察院勤勤恳恳,却当了十几年的都御史!” “这扬名,是成全老臣呢?还是害了老臣呢?” 王竑真的杀疯了! 用自己举例,把士绅的来源、构成、弱点,详细剖析出来。 连朱祁钰都傻眼了。 人家于谦有爵位,你王竑、叶盛是文官啊,你们自己挖自己的根子,太狠了吧! “陛下,王家虽乱。” “但我王竑行得正做得直,吾父王少保(王佐)、吾王竑,吾子孙俱靠真本事显赫于朝堂。” “绝不用蝇营狗苟之法,也不屑为之!” 这就是王竑的底气。 我自爆又如何? 我爹王佐、我王竑、我儿孙都有真才实学,只要皇帝宠幸,自然鱼跃龙门,不靠邪门歪道。 “壮哉,诸卿!” 朱祁钰站起来,高声道:“大明初建时,太祖重用士绅,压制功臣集团,建文承上启下,太宗以文治国,方有今日士绅之显赫!” “朕也不是一定要掘了士绅的根子,让士绅去死!” “但是!” “诸卿能和朕掏心挖肺,说出这番话,朕心甚慰。” “朕知道,尔等和朕一样,都是希望大明好的,朕与尔等君臣,勠力同心,创造景泰盛世!名垂青史!” 朱祁钰脸上露出笑容:“邢国公所忧虑,叶盛、王竑之担心,俱有道理。” “但填充士绅于边疆,不可动摇。” “叶盛的办法非常好,强征天下士绅家中身强力壮者,填充京营,边地也不许出现私人武装。” “刑部,写入大明律,有私人武装者,一概诛族!年轻力壮者,未充入京营者,削掉手指!” “这些人更不能留在地方,这些人无孔不入,卫所糜烂,和他们不无关系。” 朱祁钰笑道:“朕刚才也说了,不是要杀光天下士绅。” “而是要限制士绅。” “朕说的粗俗一点,都在大明这口锅里面吃饭,谁敢砸锅,朕就诛了谁九族!” “只要想在这口锅里安安稳稳吃饭的人,朕才会容忍他们,永远给他们留一口饭吃!” “今日暂且讨论到这。” “诸卿回去后都想一想,明日给朕上奏章,明日朝堂上再讨论。” “今日邢国公说的是土人,畏威而不怀德。” “那咱们就打。” “打到他们害怕!” 朱祁钰没必要和士绅彻底撕破脸。 他的儿子还没出生,还没长大,现在要克制,要忍。 仔细想来。 当初,为何扶他承嗣大统,没有选择朱瞻墡,因为朱瞻墡有成年儿子,不好控制。 他朱祁钰绝不能像宣宗皇帝那样,年纪轻轻就没了,幼君登基,主少国疑。 所以,还要克制。 “陛下!” 于谦深深看了眼皇帝,皇帝成熟了。 有了子嗣,就知道该后代考虑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总要一点点来的,您还年轻,国家在您手上,一定会重现汉唐荣光的。 “靠武力,是永远征服不了土人的。” 于谦又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邢国公请细说!”朱祁钰和颜悦色,他并不觉得这是忤逆,有不同看法,就要说出来。 “曾几何时,蒙人何其强大,铁蹄蹂躏中原。” “但我汉人臣服了吗?” 于谦激动道:“没有!我汉人从未臣服过!” “土人也是同理。” “我大明强势攻伐,只会让土人报团取暖。” “您知道为何土人屡屡造反吗?” 朱祁钰刚想说,是因为贪官污吏,严酷剥削。 于谦却道:“因为,我大明想化土为汉!所以土人不同意!” “啊?”朱祁钰愣住了。 是啊,他苦心造诣,就是想将云贵两广闽等边疆省份,彻彻底底变成汉地,让人说汉话,让人变成汉人,彻底受大明统治…… 等等! 这和蒙元马踏中原有什么区别? 土人认为,那是他们的土地啊,大明才是那个入侵者! 朝臣也都露出恍然之色。 “陛下想的没错,对土人而言,我大明就是蒙元!” “我们在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 “所以,他们才会对我大明心生不满!” “不愿意被怀柔,不愿意被汉化。” 于谦笑道:“您可以问一问陈侍郎,他在云南政通人和,是如何做的?” 他看向陈文。 陈文是孙原贞举荐的吏部侍郎,他因母丧请求去官守孝,被朱祁钰夺情启用,如今刚刚入朝。 “微臣拜见陛下!”陈文恭恭敬敬行礼。 朱祁钰看着他。 “回陛下,回邢国公。” 陈文如履薄冰,因为他的举主是高谷,按理说高谷一党,应该不受待见。 但他入京之后发现,各部都在忙碌工作,和之前他当京官时,风气完全不一样。 办事效率提升,各部百官都在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办实事。 反倒是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勾心斗角。 “微臣在云南,仅做了一件事,就是为百姓着想。”陈文说的简单。 但试问,地方官员,有几个做到的? 那些官员,哪个不在地方作威作福?当自己的土皇帝? 有谁为百姓着想过? 古往今来,鲜有为之! “对土人呢?”于谦问他。 “人心趋利,给土人适当利益即可,他们自然愿意被汉化。” “只是土司难制,土司会禁止土司境内的百姓被汉化。” 陈文认真道:“只要推平土司,给土人利益,他们就会主动汉化,无非是顺势而为。” “好一句顺势而为!” 于谦赞赏道:“陛下想过没有,倘若咱们停止汉化,也不再扩大势力范围,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反而卖给各大土司武器。” “然后充当整个边疆的裁判,任由这些土司互相攻伐。” “只要咱们不动,土司们自然会蠢蠢欲动,因为一点利益就会打得头破血流,和漠北诸族没有两样。” “到时候,咱们大明就能渔翁得利。” 嘶! 这还是士大夫说出的话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