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王村长这个性子就很适合跟来往的客商打交道。 既圆滑又厚脸皮,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销售了。 而且他还做过村长,论眼界见识还是比一般人强一些的。 听了严青青的话,李向安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王村长。 不过李向安要求王村长一切必须按工坊里的要求来。该学习的管理和记账方式一样都不能少。 既能挣钱又能学本领王村长自然是愿意的,再加上他年龄比其他几个村的村长都年轻。学起来也算得心应手。 王家村的食品加工坊虽然已经建好,不过王家村的工坊要想正式投入生产就到年后了。 越是临近年关严青青越是忙碌的时候。 再加上今年家里又增加了几个项目,所以严青青案头的账本堆得的都快有一人高了。 看着这些账目严青青既感觉头疼又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里面每一笔账目可都是银子啊。 袁慧娘也心疼严青青,有空的时候就过来帮着一块整理这些账目。 婆媳两个经过大半个月才把账目全部盘算清楚了。 今年家里的各项盈利加起来一共有四十五万两。 其中食品加工坊盈利十七万两,洗化坊盈利十万两,种菌坊盈利六万两。几个园子加上花茶的收入大约有三万两。 其余八万两则是生态果园,两个铺子,还有自助餐厅的收入。 当然这还不算绣坊的收入和地里庄稼的收成。 绣坊是给袁慧娘他们姑嫂三人的,无论生意做多大严青青都不会收回来的。 当然归到公中的那一层肯定是要上交的。 地里的粮食大多都存放起来了,不过像绣坊和食品加工坊能用到的就直接运了过去,从来也没有算那么清楚过。 但是李家这一年来的各种开销也不少,人情往来,一家人的嚼用,以及打赏等花了足足六万多两银子。 所以除去各项开销这一年还有三十九万两的净利润,对于这个数目严青青是相当满意的。 这要是换成三十九万两白银得占多大地方啊。 严青青是越想越觉得高兴,这些银子就算在府城也算的上是巨富之家了。 就是在京城的世家大族里都不一定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银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