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坐镇辽州,谋反在即。 仲孙谢不可能这个时候千里迢迢的跑到官渡去面见安国王,那么唯一的办法便是就近原则,去寻找在幽州的陈临安。 在某种程度上,陈临安的态度也能代表某些程度的陈氏态度。 毕竟他们是一体的。 仲孙谢快马加鞭前往幽州寻找陈临安的时候,大隋的“大运河”挖凿还在继续。 因为“炸药”的使用以及“以雇代役”政策的出现,这一次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没有人指责皇帝的奢靡,更没有人去刺杀皇帝。 隋朝十分平安的渡过了大业二年。 大业三年,皇帝坐在大位上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才华,科举制度被进一步使用,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惯例。 “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这样的考核名次也逐渐出现,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的发展,像是从前那种“童生”以及“秀才”就可以在县乡担任官吏的事情也开始消失了。 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些县乡不再聘请童生担任官吏,后来有些县乡有样学样就开始不再使用秀才了。 有些特殊的县甚至打出了不要“举人”为小吏的旗号,但很快的这个县的发展就迅速低缓下来,所以这个县就默默的撤回了这样的旗号。 但人才已经开始流失。 对于县来说,“举人”的确已经算是一個很不错的学问了。 大业三年的秋天,皇帝兴致而起,决定在进士考试之后再增加一个额外的考试,这个考试归属于进士考试,一般来讲在上一层考试入选的人不会落选这一次的考试——顶多名次可能差一点。 那就是在“金銮殿”上进行的考试,也叫做“殿试”。 殿试的起因也很简单——因为皇帝发现了一个问题。 大隋现如今能够担任考官的人并不多,而这些人都有大批量的门生,有些人则是会在这个时候看出来自己门生弟子的“字迹”以及书写习惯,继而将自己的弟子排列到前列。 大业二年的状元和榜眼就是这样抉择出来的,他们的才华比起来二甲的后四名都差了许多,更不必说二甲前列以及探花郎的才华了。 在皇帝看完了探花郎以及其余几个二甲靠前之人的题卷,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为时已晚。 所以皇帝就决定在大业三年设置“殿试”,这一次.他要亲自出题,亲自批改一部分的试卷。 这个决定在某些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因为没有人能知道皇帝到底会改到谁的试卷,又会随即决定看谁的试卷。 这种不确定性才是最恐怖的。 但凡万一让皇帝看到了一个被他们刻意调换名次的试卷,那么他们的下场就只有一个——死。 这是大业二年血腥的教训。 当时的皇帝虽然没有办法再次更改名次——毕竟那会让科举制的“可信度”降低,但皇帝下手却一点都没有手段,参与到调换名次中的那几个人在去岁的岁末考核中全部都被批为丁等,而后被黜落。 今岁的岁初,状元、榜眼的老师已经被查出来贪污,拉到了菜市场门口问斩,而状元和探花也被安置在一个闲置的衙门里面,至今为止还是当年所授予的官职。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两个人的前路已经没了。 毕竟得罪谁不好,得罪皇帝? 虽然他们的才华凭借真本事也能进入二甲,但一旦皇帝对你的印象不好,那你就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大业三年,初。 幽州 郡守府 陈临安十分诧异的看向面前的人,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啊?什么意思?” “我吗?” 他有些想笑的说道:“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啊。” “这个事情你应该去官渡、去京都询问我父亲或者兄长才对。” “但是我能告诉你的是,但凡我没有接到剿灭你的圣旨,而你又没有攻打幽州,那我必然不会动手。” 陈临安的话语有些意味深长,而仲孙谢也迅速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只要圣旨没有抵达幽州,那么陈临安就没有接到圣旨。 那么该如何阻拦圣旨进入幽州呢? 在京都到幽州的路上进行拦截。 陈临安的意思也很明显了,他不想管这些破事,所以只要他不主动招惹,顺带把自己的屁股收拾干净,那他就绝对不会做多余的事情。 虽然这个事情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做出承诺,但这个“默许”已经说明了一些陈氏的态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