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后世中,有三本汉书。 第一本汉书名为“汉书”,记载了从当初高祖皇帝刘邦到汉少帝刘民的大汉昌盛之事,是大汉最后一名史官“司马仲”所书,司马仲是司马迁的十五世孙。 第二本汉书名为“观汉纪”,记载了从当初高祖皇帝刘邦到汉献帝刘协这一段过程的故事,是大汉最后一名史官“司马仲”的族弟,大魏的第一位史官“司马康”所书。 第三本汉书则是有上下两册,分别是“旧汉书”、“新汉书”两册,合为“史书·汉纪”,这本则是由虞朝第一位史官所书。 三本汉书的历史记载当中,汉高祖皇帝刘邦到汉灵帝之间的许多记载,大致相同,就算是有些不同的地方,也是稍微变化,没有太多争议。 但书写到关于“汉哀帝”刘协、“汉少帝”刘民、“汉献帝”刘协的时候,三本书则是开始有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了。 关于这三本书中的记载,后世中许多历史学家都曾经想要研究,各执一词。 其中“史书·汉纪”的支持者最多。 原因有两个。 第一,这本史书中的许多记载,在其他两本书当中都能够找到“蛛丝马迹”。 第二,这本书的作者是陈氏的某一位先祖,其视角也是十分的“中肯”,并没有偏向当时的“刘汉”以及“魏汉”哪一方。加之陈氏的拙身楼中有许多的记载,所以这本史书也被当做是官方史书。 汉书中是如此描写昭宁二年这一年所发生的事情的。 “昭宁二年,陈氏隐退,而贤王当朝。” “昭宁二年秋,天大雨,有星如雨落地,此为大灾之兆。” “时天子病重于未央宫中,卧病不能出。” “以令贤王刘备、太尉曹操、尚书台令卢植等执掌朝政。” “昭宁二年冬,腊月二十五。” “天子病忽好,召群臣见。” “不多时,天子危,于未央宫昏厥。” “亥时,天子崩。” “遗诏曰:以令皇子“民”为新帝,择日登基。” “时曹贼叛逆,携弘农王反,妄议朝纲,曰:帝年幼,天子病重时,只召贤王,此或为贤王欲挟天子以令诸侯。” “贤王持遗诏斥之,然则曹贼早谋不轨,携兵而反,于青州琅琊,奉迎弘农王为伪帝。” “而贤王携天子于长安继位。” “至此,两汉并立。” “或曰:刘汉、曹汉。” “太史公曰:贤王之名,天下公举,而曹贼之心、路人皆知也。初平之年,曹氏借机而起,然则不思皇恩,竟行谋逆之举,此之谓狼子野心。” “名为曹汉,实为曹贼也。” 在汉书中,这一段记载也被后世众人知晓,并且用“狼子野心”来称呼曹操。 但在“观汉纪”中,这一段历史却有了不同的描述。 在“遗诏”这一句之前,描述相差无几,无外乎是天子病重。 而在这一句之后,则是有了不同的记载。 “昭宁二年,帝崩。” “时刘备猖獗,手握朝纲,拒众臣面圣,困天子于未央宫中。” “天子崩于酉时,然刘贼言称天子崩于亥时。” “时皇子民于长安,年幼,丧母。” “刘贼欲控朝纲,则矫诏立皇子民。” “上古贤皇,兄终弟及,此为周礼纲常,是为大道之礼。” “刘贼矫诏谋天下之举,则为己谋,其虽名为宗亲,却实出五服,妄图窃取社稷神器。” “时,朝堂之上,备党羽者众。” “于此危难之时,曹公悍然讨贼,奉弘农王为帝,然则刘贼势大,曹公不敌,无奈乎携帝奔走,于琅琊登基。” “天下或为两汉。” “曰:伪汉、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