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于是,一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大规模扫荡,竟以日军一个精锐旅团的覆灭和进攻势头的戛然而止而告终。江北四县的交界区域,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平静”。日军龟缩在县城和主要据点,控制着“点”和“线”,却无力也不敢再深入广袤的乡村“面”。而被他们认定为“已遭重创向西溃逃”的139师,其真实动向,却完全超出了日军的想象。 …… 就在日军停止追击、上报“捷报”的同时,139师主力正以一种极其隐秘而分散的方式,活跃在津浦铁路(滁县至明光段)两侧的丘陵、水网、村镇之中。 王林在成功诱敌西进、跳出合围圈后,并未如日军所料般远遁湖北,而是大胆地选择了“灯下黑”,将全师主力连同直属部队,进行了大规模、深层次的“化整为零”。 师部的命令清晰而坚决:“全师以连,甚至排、班为单位,分散配置于津浦线滁县至明光段南北两侧区域。任务是:一、就地隐蔽休整,治疗伤员,恢复体力;二、积极侦察敌情,捕捉战机,以小型袭击、伏击、破袭为主,不断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和物资,积小胜为大胜,但严禁攻击坚固据点,不打无把握之仗;三、最重要的一点,‘靠鬼子吃饭’!各部队所需粮食、弹药、药品、经费,主要通过缴获日伪物资解决,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减轻根据地负担;四、利用战斗间隙,协助地方工作队,巩固我们在乡村的基础,宣传抗日,招募新兵。” 为了适应这种高度分散和机动的游击状态,师属炮兵团被彻底拆解。那18门宝贵的75mm山炮以及剩余的迫击炮,被加强给各主力团和支队,再由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到营甚至连一级,组成临时炮班或机炮班。这样做虽然暂时失去了集中使用的威力,但却极大增强了各分散单位的独立作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更重要的是,王林着眼于长远,要求各部队必须利用这个机会,“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让更多有文化、有潜力的战士接触火炮,学习操炮、测算、维护,为未来组建更多、更专业的炮兵部队培养种子人才。 “我们要让每一门炮都成为培养炮手的学校,让每一个有机会摸到炮的战士,都将来可能成为我们的炮兵骨干!”王林在给各部的指示中如是强调。 于是,在津浦线两侧的广阔地域内,出现了一幅奇特的景象:成千上万的139师官兵,仿佛水滴融入大海般,消失在了百姓和地形之中。他们可能化装成农民、樵夫、小贩,潜伏在日伪据点附近;可能隐藏在偏僻的村庄、废弃的窑洞、茂密的芦苇荡里休整训练;可能昼伏夜出,沿着铁路公路线活动,寻找着日伪运输队、巡逻队、通讯兵的任何一丝破绽。 李云龙的来安支队、丁伟的天长支队、黄木生的盱眙支队、周志明的高邮支队,则继续在他们熟悉的根据地区域内活跃。他们不仅是战斗队,更是工作队、生产队。一方面,他们要继续打击零星的日伪军,镇压汉奸,保护群众;另一方面,要全力投入到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中。 由于师主力成功将日军大部吸引走,四县境内压力大减,只剩下少量日伪军困守孤城。四个支队抓住这个宝贵的黄金时期,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巩固政权:在各村镇普遍建立或强化了抗日民主政权、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推行减租减息,改善民生,使根据地的社会秩序日益稳定。 发展经济:组织群众恢复生产,兴修水利,垦荒种地,并建立了一些小型的手工作坊,生产军需民用物资,努力实现自给自足。 宣传教育:通过识字班、夜校、文艺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揭露日寇暴行,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 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扩大武装,招募新兵。 师部的指示非常明确:“各部队,包括主力团分散出去的单位和四个支队,在各自活动区域内,只要条件允许,能够解决吃饭、装备和训练问题,就要大胆放手地去招募新兵。原则上,多多益善!我们要利用这几个月的大休整期,把龙王山战役的损失补回来,还要争取部队规模有新的发展!” 一时间,整个139师控制或影响的区域,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 在各村的打谷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支队或工作队组织的动员大会。从日军屠刀下被解救出来的幸存者、分了田地翻了身的贫苦青年、深受抗日宣传感召的热血学生……纷纷踊跃报名。 ...... 3月23日,日军矶谷师团先头部队逼近台儿庄,与我国守军首次交火。次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发起猛攻,战役正式打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