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林雪同志,以其行动证明,其为一名立场坚定、技术精湛、心向光明的革命医务工作者。其出身非其所能选择,但其道路乃其本心所向。我,许峰,愿以我过去、现在及将来为革命所立之全部功劳作为担保,申请与林雪同志结为革命夫妻。肯请组织批准。” 写完最后一个字,许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墨迹未干,他吹了吹,将报告和登记表仔细地叠好,装进牛皮纸信封。 第二天一早,他没有通过吉辽军区的内部渠道,而是直接找到了军区的机要通讯处。 “请把这份报告,以八百里加急的密电形式,发往长春,东野总部。”许峰将信封递给机要员,语气不容置疑。 机要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看到信封上“东野总部刘参谋长亲启”的字样,手都抖了一下。 “许……许处长,这……这不合规定啊。您的报告,应该先由军区政委审批,再逐级上报……” “周司令不在,贺政委下部队了。”许峰看着他:“出了问题,我一力承担。你只管发。” 他身上那股子在尸山血海里磨砺出的气场,让年轻的机要员根本不敢多说半个不字,只能立正敬礼:“是!” 报告发出去了,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 许峰没有在驻地干等。 他知道,这种事情,急也没用。 他销了假,一头扎进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里。 苏维埃援助的第二批物资已经抵达边境口岸,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药品、机器设备,甚至还有几台刚刚从德国缴获的、崭新的蔡司显微镜。 这些都是关内各大解放区急需的宝贝。 如何将这些物资分门别类,用最快的速度、最合理的路线,送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是一项极其繁杂且责任重大的工作。 许峰忙得脚不沾地。 他白天带着人在冰天雪地的货场清点物资,核对清单,晚上则在办公室里,对着地图和各地送上来的需求报告,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制定调拨计划。 万用雷达在这种时候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他只需要在堆积如山的货箱前走一圈,就能对里面的东西了如指掌,甚至能精确地判断出哪些木箱在运输过程中受了潮,需要优先处理。 这大大提高了清点的效率和准确性,让手下的办事员们惊为天人,只当是许处长经验丰富、火眼金睛。 忙碌,能暂时压下心底的焦灼。 但每到夜深人静,他还是会忍不住望向南方。 不知道他的那份报告,此刻正躺在哪位首长的案头。 不知道雪子,今晚有没有按时吃饭,有没有又在手术台前站到深夜。 这天晚上,许峰刚从货场回来,浑身冒着寒气,正准备烧点热水泡个脚,办公室的门就被人敲响了。 是周保中的警卫员小李。 “许处长,长春,东野总部的急电!”小李的表情有些复杂,既有兴奋,又带着几分担忧。 许峰的心猛地提了起来。 他接过电报,展开。 电文很短,短得只有一个字和两个标点。 “来。——刘。” 没有称谓,没有职务,只有一个冷冰冰的“来”字,和一个同样冷冰冰的署名。 许峰看着那张薄薄的电报纸,却笑了。 来,就好。 他最怕的,是石沉大海,是杳无音信。只要还愿意见他,就说明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小李,帮我安排一下,明天一早去长春的火车。” “许处长,您……不再等等周司令?”小李还是有些不放心:“刘参谋长那儿……听说脾气不太好。” “等不了了。”许峰将电报纸折好,揣进怀里,眼里是前所未有的坚定。 刀山火海他都闯过来了,还会怕见一个参谋长? 为了雪子,别说是参谋长,就是天王老子,他也得去掰掰腕子。 …… 通往长春的军列在白茫茫的雪原上疾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