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铁宁没有听到张潮的声音,所以不知道张潮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但王蒙知道,这一次张潮心里一定和作协这边存了芥蒂。 其实这个电话谁来打,都不该由作协这边来打——一来,张潮和作协的合作颇多,但始终没有加入作协,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二来,让人受了委屈,总要想点补偿给人家吧?但是无论名声还是金钱,好像张潮都不缺少,这就让王蒙这个电话打的很难受。 远在深圳的张潮,在球场上挥洒了大半天的汗水,心里的郁闷才疏解了一点。 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他翻了翻手机,发现一个和自己关系还不错的记者,给自己发送了一条“彩信”,是一段模糊不清的视频。 不过张潮还是可以看出,这是约翰·摩根被两个身穿黑色工作夹克的人一左一右夹着,一路送上了一架即将起飞的客机。 从客机的“体型”来看,应该飞往美国的。 就像张潮预料的那样,约翰·摩根将永远地消失在中国——至于他在美国那边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就不是张潮能知道的了。 送走一个美国“朋友”,张潮也迎来了另一个美国朋友。 来自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大卫·米勒。如今他已经荣升出版社的国际部总编辑一职,在Simon&Schuster也算是最高层的几人之一。 他来到中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和张潮谈一谈新书的合同。 说起来张潮上一本在美国正式出版的已经是一年前的《原乡》,不过出版公司是「兰登书屋」。 而《原乡》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在美国热销了超过了200万册,几乎成了华人家庭里必备的「圣经」,为「兰登书屋」赚足了利润,并且一跃成为今年美国最炙手可热的书商。 不少书评人都盛赞「兰登书屋」是“最有眼光”“多元包容”的美国出版社。 这让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高层大为恼火,尤其是《原乡》的灵感来自于他们为张潮筹备的「东方快车之旅」。 这也被大卫·米勒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耻辱——他发誓要拿下张潮的新书,“一雪前耻”。 张潮见到大卫·米勒是在他住的酒店房间的小客厅里。大卫·米勒不是“单刀赴会”,而是带来了公司的法律顾问。 他不想要繁琐的邮件往来,只想在第一时间就让张潮把字签在合同上! 看着对方的阵势,张潮问道:“怎么这么着急?上一本《大医》不是才出完一年多吗?” 大卫·米勒摇摇头道:“对于其他作家,一年多、两年,甚至几年,我都不会感到着急,因为这是他们的创作节奏。 但是你不一样……你是我见过最富有才华,也是创作速度最快的作家,我怕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你的杰作!” 张潮笑道:“哦?杰作?上一本《原乡》,你们好像不是这么看待的。” 大卫·米勒老脸一红,道:“上次……上次……我们不提上次了好吗?就说这一次。我希望你能把下一本书签给我们,任何条件我们都可以谈!” 张潮讶异道:“我目前没有写新长篇的打算,恐怕你要失望了!” 大卫·米勒却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掏出了几本杂志——《十月》《当代》《收获》《青春派》——他略带焦急地道:“那这些短篇呢?我已经知道它们都写了什么,也知道它在中国国内引发的影响。 没有长篇,这些短篇也可以!” 张潮仍然笑着道:“这些短篇……太本土化了,恐怕美国读者不太喜欢吧?” 大卫·米勒语气坚定地道:“不!他们会喜欢!” 这个态度倒真让张潮感到惊奇了。 第(3/3)页